3月29日上午,合肥市第四中学的六个班级学生正在操场上参与智慧体育选修课程。正在进行的课程包括太极、轮滑、瑜伽、篮球等项目,每个参与的学生均配备运动手环,体育教师手持的不是传统的秒表,而是一块与手环相配套的移动终端。立定跳远训练场地上,随着学生发力、跃起、落地一整套动作的完成,其最终成绩以及各环节动作影像均呈现在教师手持的移动终端上,方便教师能及时、准确地纠正学生运动姿势。在100米短跑的赛道上,随着发令枪响,学生迅速奔向终点,速度、心率等运动状态中数据立即传递到教师端,以便教师能科学地训练、调整……智慧体育解决了传统体育教学“难记录、难量化、难分析、难监督”几大问题,据介绍,合肥四中已配备5套智慧体育教学系统。
智慧体育只是合肥四中进行智慧学校建设的一个方面。在校园里,还可以亲身体验到智慧课堂、智慧食堂等一批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教育信息化成果。
我省自2018年起,率先探索智慧学校建设,38所中小学被确定为智慧学校建设的首批示范校,300多所中小学智慧学校被确定为实验校,示范校和实验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同步推进。2019年初,智慧学校建设被新纳入我省33项民生工程中。同年4月,我省发布《安徽省智慧学校建设总体规划(2018—2022年)》,智慧学校建设全面进入快车道。
合肥四中从2018年开始智慧学校的一期建设,截至目前,已实现智慧课堂全校三个年级覆盖,共计70个教学班级,并常态化应用。去年9月份开始,该校在高一、高二年级部分学科开展了因材施教应用探索。经过一学期常态化应用,已经为高一年级数学和高二数、理、化、英语学科个册使用学生生成了48次个性化数据分析,累计为学生巩固了21万余道错题,为学生推荐了28万余道个性化题目。根据相关数据对比结果,高二年级物理和化学学科应用学生的学情均有一定程度的进步。从周考到12月联考,高二年级物理个册使用群体校次上升了13.21名,从月考一到月考二,高二年级化学个册使用群体校次上升了3.25名。目前,个性化学习手册已经覆盖高一数学、高二数学、物理、化学、英语共5个学科,约1100名同学。
人工智能也嵌入到食堂的传统餐饮经营中,探索建立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,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、全面发展。在合肥四中食堂,记者看到后勤系统不仅能实时统计在餐厅就餐的学生人次、当日菜谱,还能通过每一位同学就餐时购买的菜品、菜量,来计算他们每餐的能量和各类营养摄入量。“学生摄入的无论是蛋白质、膳食纤维,还是维生素、微量元素,都能查到。如果有偏缺,教师就能及时提醒孩子注意调整饮食习惯。”学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。在终端大屏上,还可以看到就餐次数异常人数、热量异常超标人数、规律饮食未达标人数等几十项大数据,可以有效防止“小胖墩”“豆芽菜”的诞生,也可以及时发现经济困难学生并及时给予帮助。目前该校已通过60套智能设备,实现了全校4层食堂的智能设备的全覆盖。 来源: 安徽日报(记者 陈婉婉 )